爯字概述
〔爯〕字拼音是chēng,chèn 部首是爫, 总笔画是9画。
〔爯〕字是上下结构
〔爯〕字仓颉码是BGB 五笔是EMFF 四角号码是20447 郑码是PVLB
〔爯〕字的UNICODE是722F。 十进制为29231,UTF-32:0000722f,UTF-8:E7 88 AF。
〔爯〕字的异体字是 稱
爯的笔顺
爯的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卷别 :正文・巳集中 部首:爪部
武英殿刻本: 第1643頁,第8字
同文書局本: 第689頁,第3字
標點整理本: 第641頁,第14字
古文: 𤔹
音《唐韻》:處陵切;《集韻》:蚩承切,𡘋音稱。
《說文》:幷舉也。从爪、冓省。
音又,《集韻》:昌孕切,音偁──大也、舉也。
注解
〔爯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巳集中,康熙部首是爪部。
〔爯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chēng、chèn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爫、冉。
〔爯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chēng] ⑴ 古同“称”。㈡ [chèn] ⑴ 古同“称”。
爯的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四下反切處陵切頁碼第123頁,第9字續丁孫
爯
異體𤔹
幷舉也。从爪,冓省。
附注段玉裁注:「冓為二,爪者,手也,一手舉二,故曰并舉。」李孝定《甲骨文字集釋》:「按:契文爯字象以手挈物之形,自有舉義,但不能確言所挈何物耳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八反切處陵反頁碼第320頁,第6行,第2字述
并舉也。從爪、冓省。
鍇注臣鍇曰:「一言舉二也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四下反切處陵切古音第六部頁碼第631頁,第5字許惟賢第283頁,第2字
幷舉也。从爪,冓省。
段注冓爲二。爪者,手也。一手舉二。故曰幷舉。趙注《孟子》稱貸曰:稱,舉也。凡手舉字當作爯。凡偁揚當作偁。凡銓衡當作稱。今字通用稱。處陵切。六部。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引申為偁、為稱(擧也)。
引申為偁,為稱(舉也)。⑴偁謂、偁舉。⑵
爯字的相关索引
| # | 书籍 | 索引 | 
|---|---|---|
| 1 | 汲古閣本 | 第244頁,第5字 | 
| 2 | 陳昌治本 | 第328頁,第3字 | 
| 3 | 黃侃手批 | 第256頁 | 
| 4 | 說文校箋 | 第162頁,第7字 | 
| 5 | 說文考正 | 第154頁,第5字 | 
| 6 | 說文今釋 | 第549頁,第3字 | 
| 7 | 說文約注 | 第949頁,第1字 | 
| 8 | 說文探原 | 第2237頁,第1字 | 
| 9 | 說文集注 | 第796頁,第1字 | 
| 10 | 說文標整 | 第97頁,第9字 | 
| 11 | 標注說文 | 第159頁,第7字 | 
| 12 | 說文注箋 | 第1227頁,第3字 | 
| 13 | 說文詁林 | 第4308頁【補遺】第16643頁 | 
| 14 | 通訓定聲 | 第273頁,第1字 | 
| 15 | 說文義證 | 第327頁【崇文】第1305頁 | 
| 16 | 說文句讀 | 第475頁 | 
| 17 | 章授筆記 | 第169頁,第4字 | 
| 18 | 古字詁林 | 第四冊,第288頁,第1字 | 
| 19 | 古字釋要 | 第408頁,第1字 | 
爯的字源字形
 商 甲骨文 宾组
 商 甲骨文 历组
 商 甲骨文 无名组
 西周 甲骨文 西周
 西周 金文 西周早期
 西周 金文 西周中期
 西周 金文 西周中期或晚期
 西周 金文 西周晚期
 西周 金文 西周
 战国 金文 战国晚期
 楚〔战国〕 简 包山
 楚〔战国〕 简 郭店
 楚〔战国〕 简 上博
 魏 传抄 三体石经
 魏 传抄 魏石经古文汇编
 宋 印刷字体 广韵
 宋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
 宋 传抄 汗简
 宋 传抄 古文四声韵
 宋 传抄 古文四声韵
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